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談癌症的篩檢


寫了十篇之後,回頭一看,才發覺自己好像每一篇都在談癌症不同的‘治療’,可謂‘下醫’焉。(所謂‘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只有下醫才會整天談‘已病’)慚愧之餘,決定用最後數篇談癌症的‘篩檢’和‘預防’。
 
所謂篩檢,就是在癌症病發的初期,或者在‘快變成癌症’的階段發現,然後去除。假如腫瘤還沒變成癌症,治愈率高達百份之百,可以說是治療的最佳的時機。問題是,如何能在這個階段發現它呢? 
 
有些癌症是可以在病變的初期就被發現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乳癌。乳癌的高風險年齡是五十到七十歲,所以處在這個年齡的女人,除了定期做乳房的自我檢查外,還建議每一兩年照一次乳房X光(mammogram)(美國癌症協會其實建議女人從四十歲開始就每年照一次乳房X光,但美國的乳癌病發比我國高)。乳房X光除了可以發現早期的乳癌,也可以發現所謂的‘定位癌’(carcinoma-in-situ)。‘定位癌’是乳腺突變成為乳癌的第一步,但還未‘正式’成為癌症,切除後可謂治愈。
 
第二種該做篩檢的癌症是子宮頸癌。雖然目前衛生部推行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計劃將逐步減少子宮頸癌的病發,可是在這段過度期間內,病發率依然偏高,所以仍然需要篩檢。篩檢的方法:從二十一歲開始,每三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三十到六十五歲,可換成五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加上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的檢驗。篩檢可以發現早期的子宮頸癌以及子宮頸‘定位癌’,去除後也可算是治愈。
 
第三種該做篩檢的癌症是腸癌。在我國,最常見的腸癌是乙狀結腸癌(sigmoid colon cancer),篩檢的方法之前已經提過,就不再重覆。
 
以上的三個檢驗其實已經涵括了國人約三份一的患癌風險(35%),其餘的癌症則沒有標準的篩檢方法(即現代的科技還沒辦法篩檢全部的癌症)。在這裡分析如下:
 
肺癌:肺癌是我國第三大癌症,可是卻不容易做篩檢。之前用X光做篩檢,成績都不甚理想,因為一般X光的敏感度較低,發現的腫瘤多半是後期的,所以無濟於事。後來,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CT thorax)做篩檢,敏感度提高了許多,對於高風險群體似乎有幫助。可是這種篩檢方式卻沒有被多國的衛生部列為標準作業方式,這是出於幾項考量:副射線價錢、以及發現不關緊要的良性瘤(因而徒增焦慮)等。可是,假如一個人抽了一輩子的煙,或有肺部的症狀,在個別情況下和醫生討論後,還是可以考慮做此檢驗。
 
卵巢癌和前列腺癌可以用驗血來做篩檢,即檢驗CA125 PSA。篩檢卵巢癌應該加上經陰道超聲波(transvaginal ultrasound),篩檢前列腺癌則可加上手指肛門檢。 肝癌可以用驗血(AFP)和肝超聲波檢測,通常用於有慢性B型肝炎而導致肝硬化的病人。
 
用驗血的方式篩檢鼻咽癌,敏感度和準確度都很低,所以假如有流鼻血或頸腺腫大的問題,即使驗血報告‘正常’,還是得盡快見耳鼻喉科做鼻咽視鏡檢查(nasendoscopy),不要光相信驗血的報告。
 
其實完善的篩檢方案,是由衛生部推動,定期在全國各處號召適合年齡層的人們來做檢驗。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提早診斷癌症絕對是利多於弊,可是為何我國至今沒有任何系統化的篩檢活動呢?在201140%的乳癌病患是在後期才被發現,這個數據和十年前是一模一樣的,顯示我國在乳癌的提早發現方面毫無進展,依舊原地踏步。篩檢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財力,也需要衛生局和領導人的魄力恆心和決心,我們是缺少了某一項嗎?您認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