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早期診斷, 是由耳鼻喉科醫生照鼻咽內窺鏡 (nasendoscope) 。 目前沒有標準的篩檢大眾的計劃, 而替全民做鼻咽內窺鏡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的需求也過於龐大。 驗血雖能診斷一個人是否曾經患上EB病毒, 卻並非診斷鼻咽癌。 數年前一則來自台灣的報告顯示, 驗血檢驗兩種EB病毒的抗 體 (Anti-EBV IgA viral capsid antigen 和anti–EBV Dnase)¸可預測未來數年患上鼻咽癌的風險。所以健檢時可考慮驗EB病毒的抗 體¸ 呈陽性反應者再決定是否要定期去做鼻咽內窺鏡的檢查, 不失為一個折衷的早期診斷方法。
鼻咽癌與基因是習習相關的。 我國華人的祖先多來自中國南部 (廣 東、廣 西、湖 南、福 建等), 這是患上鼻咽癌的高風險群。 此外, 東馬的土族, 如依班與嘉達山人等, 病發率也較高。除了基因之外, EB病毒的感染, 以及一些人愛吃的鹹魚等, 都是增加患病風險的主要因素。
早期症狀和普通鼻炎相似, 所以經常會被誤診。 假如有不尋常的流鼻血或久治不愈的”鼻炎”,鼻塞¸ 耳聾等, 該見耳鼻喉科照鼻咽內窺鏡, 而不是自己吃成藥解決。 另一個引起警鈴的症狀是: 過了兩三週還不消的頸上淋巴腺腫大 (除非正有明顯的傷風感冒等症狀, 則為自然的感染反應)。
耳鼻喉科在做了鼻咽內窺鏡與切片檢查後, 假如化驗報告確診為鼻咽癌, 則須做電腦斷層切片圖(CT scan) 或磁力共振扫描( mri), 以及骨頭掃瞄(bone sc an)以決定腫瘤是否是局限於鼻咽之內。由於鼻咽的位置深入的關係, 鼻咽癌多不適于開刀, 所以該轉診到放射線治療科, 接受電療 (radiotherapy) 或電化療 (chemoradiation)。 值得一提的是, 來自美國、 港台以及鄰居新加坡的研究報告清楚顯示, 第三至四B期鼻咽癌的治療, 電化療 (既電療時每個禮拜或每三個禮拜打一次化療針)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而不是做完了電療才打化療。
電療頭頸部有許多的副作用, 因為這裡有許多敏感的器官, 包括口水腺(口乾, 蛀牙), 口腔黏膜 (口腔爛, 吞嚥困難, 食無味, 疼痛), 內耳(失聰)以及皮膚(皮膚爛, 疼痛) 。副作用在七個禮拜的電療後期比較嚴重, 但在治療後的一兩個月則漸漸減輕 (除了口乾, 蛀牙和有些人失聰)。
有的腫瘤在電療後再次復發, 假如是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話, 是沒辦法治愈的。 打化療針可以控制一段時間, 不過需要許多醫藥費 (第一種化療針, Cisplatin與5FU, 在政府醫院打是免費的) 。 假如只是局部的復發, 既沒有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則可考慮重新電療, 或電療加”組織間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 , 插放射線的針管到鼻咽之內), 一部份病患還可治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