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醫學院的時候, 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學統計學. 當年少不更事, 總覺得要我們這班理科高材生學這些”商科”的科目, 實在是有點無理頭. 我們更有興趣的科目, 是解剖學、藥劑學、細菌學, 這些”理科”的科目. 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所以才不得不學. 拿了一紙畢業文憑, 出來工作幾年後, 進入了專科訓練, 竟然又要學統計學?! 之前學了這麼多難道還不足夠嗎? 總算後知後覺的意識到, 在真實的生活裏, 那有商科和理科之分? 而統計學對於醫學的研究、治療以及預後的判斷至關重要, 可以說是從醫者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舉個例子, 在腫瘤科裏,常常有病人問, “醫生, 我還有多長的性命?” 但有誰可以看到未來呢? 所以醫生給的答案, 其實是根據統計學的估計得來的. 也就是說, 平均上, 有這麼嚴重病症的人, 大約有這麼長的生存期限. 這不是甚麼神奇的預言能力, 只是基本的統計學平均值罷了. 另一個常用到統計學的時刻, 是在決定腫瘤切除後, 是否有需要做甚麼輔助治療. 癌症切除後, 假如身體裏還有殘留的癌細胞, 那麼後續的輔助治療 (如化療, 電療等) 可以減低它的復發率. 原理很簡單, 我們只需要一個很好的檢驗, 徹底知道身體裏是否還有癌細胞- 還有癌細胞的病人, 就給予輔助治療, 沒有癌細胞的病人, 既然已經痊癒, 就不需要再做任何治療了. 問題解決了, 不是嗎? 問題是, 現代的科技卻還沒有辦法徹底的檢驗出身體裏是否還有殘留的癌細胞. 即使是最先進的儀器 (如: 電腦斷層掃瞄 (CT scan), 正子電腦斷層掃瞄 (PET-CT), 或骨鏡 (bone scan) 等), 也只能檢查出五毫米以上的腫瘤 (也有人說十毫米), 更小一些的癌細胞卻是測不到的. 即使驗血也沒辦法準確的診斷癌細胞的存在, 所以以上的簡單方案實際上是行不通.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要做輔助治療與否, 還得依賴數學(統計學)上的機率值 - 即推斷出來的”復發機率”(probability of relapse).
舉個例子, 病人甲, 一個六十歲的女人, 切除了五毫米的乳癌, 淋巴腺都沒受到影響, 腫瘤的惡性也屬於中等 (第一A期, grade 2), 開刀後不再復發的機率就已經高達九十巴仙, 即: 身體裏還有殘留的癌細胞的機率相當低, 那化療所能提供的額外治愈率就有限了. 病人乙, 只有二十七歲, 切除了五十毫米的乳癌, 腋下十八個淋巴腺全部受到影響, 腫瘤的惡性也屬於高等 (第三期, grade 3), 開刀後不再復發的機率只有十巴仙, 那化療所能提供的額外治愈率就很大了 (用好的化療藥物可增至約四十巴仙).
但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 這些機率都不是零 (或一百). 因為有別於一些不需要負責任, “可治百病”, 或“藥到病除”的仙方, 現實生活裏是沒有絕對的. 藥物, 不管是多麼便宜, 或多麼貴, 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有效. 以此類推, 做後續治療並不能治好所有的人, 只能治好一部份的人罷了. 由於病人甲的復發率較低, 醫生往往只提供抗荷爾蒙類的治療, 而不建議注射化療. 病人乙呢, 因為復發風險高, 所以醫生建議注射化療. 可是許多人忽略的是, 病人乙雖然注射了化療, 可是由於腫瘤本來就較危險, 所以到了最後還是有六成的復發率, 而病人甲的復發率卻始終是少過一成. 所以,是誰較有可能復發呢? 當然是病人乙! 可是對於一些不知內情的旁觀者來說, 卻以為病人乙是”因為”打了化療而復發.
假如我們用以上的科學方法來驗證, 就可以自行推斷坊間許多所謂”良方”是否會有效, 或者有甚麼樣的根據. 舉個例子, 我們不會因為計程車司機說, “XX股票快漲了, 趕快買”, 而趕緊去買 XX 股票一樣 (也許真的有人會這麼做?) 您得先查查這個公司的聲譽, 它的財物報告, 未來的投資與賺錢的前景等, 才決定是否要把辛苦賺來的錢投進去.
選擇乳癌的輔助治療也是一樣, 曾經有數萬個好心的乳癌病人, 供獻了她們寶貴的身體, 精力與時間 (現在還有許多這樣無私的人, 我們向她們致最大的敬意), 參與研究, 只是為了證明, 也為了讓我們知道: ”療方甲”比”療方乙”強. 那我們在繼承了這許多寶貴的智慧遺產之後, 若選擇對它不屑一顧, 而寧可採用某計程車司機或路人甲的片面之詞, 不是很可惜嗎? 是誰的配方比較可能達到效果呢? 誰的療效比較能夠被複製 (duplicable results) 呢?
舉個例子, 路人甲的配方:“天天吃一粒箭豬的胃糞石, 可以治癌”, 研究的數據是零, 翻書和到網上查尋相關資料, 也找不到任何實際的研究, 是典型的”道聽途說”. 可是病人聽了之後就跑來請教醫生, “吃箭豬的胃糞石, 可不可以?” 那誰能解答? 除了一些信口開河, 或者道聽途說的人, 可以”很肯定”的點點頭 (或搖搖頭) 之外, 任何用邏輯來思考的人, 都只能說, “這個我們不知道” (也沒有人真的知道 - 在不知道的時候說不知道, 才是智者的做法)
選擇癌症切除後的後續治療, 就如在做生活中任何決定一樣, 要使用科學與邏輯的思考, 而不要慌慌張張的急症亂求醫, 才能不受閒言閒語的左右, 打破無謂的迷思, 做出正確的選擇.
舉個例子, 在腫瘤科裏,常常有病人問, “醫生, 我還有多長的性命?” 但有誰可以看到未來呢? 所以醫生給的答案, 其實是根據統計學的估計得來的. 也就是說, 平均上, 有這麼嚴重病症的人, 大約有這麼長的生存期限. 這不是甚麼神奇的預言能力, 只是基本的統計學平均值罷了. 另一個常用到統計學的時刻, 是在決定腫瘤切除後, 是否有需要做甚麼輔助治療. 癌症切除後, 假如身體裏還有殘留的癌細胞, 那麼後續的輔助治療 (如化療, 電療等) 可以減低它的復發率. 原理很簡單, 我們只需要一個很好的檢驗, 徹底知道身體裏是否還有癌細胞- 還有癌細胞的病人, 就給予輔助治療, 沒有癌細胞的病人, 既然已經痊癒, 就不需要再做任何治療了. 問題解決了, 不是嗎? 問題是, 現代的科技卻還沒有辦法徹底的檢驗出身體裏是否還有殘留的癌細胞. 即使是最先進的儀器 (如: 電腦斷層掃瞄 (CT scan), 正子電腦斷層掃瞄 (PET-CT), 或骨鏡 (bone scan) 等), 也只能檢查出五毫米以上的腫瘤 (也有人說十毫米), 更小一些的癌細胞卻是測不到的. 即使驗血也沒辦法準確的診斷癌細胞的存在, 所以以上的簡單方案實際上是行不通.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要做輔助治療與否, 還得依賴數學(統計學)上的機率值 - 即推斷出來的”復發機率”(probability of relapse).
舉個例子, 病人甲, 一個六十歲的女人, 切除了五毫米的乳癌, 淋巴腺都沒受到影響, 腫瘤的惡性也屬於中等 (第一A期, grade 2), 開刀後不再復發的機率就已經高達九十巴仙, 即: 身體裏還有殘留的癌細胞的機率相當低, 那化療所能提供的額外治愈率就有限了. 病人乙, 只有二十七歲, 切除了五十毫米的乳癌, 腋下十八個淋巴腺全部受到影響, 腫瘤的惡性也屬於高等 (第三期, grade 3), 開刀後不再復發的機率只有十巴仙, 那化療所能提供的額外治愈率就很大了 (用好的化療藥物可增至約四十巴仙).
但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 這些機率都不是零 (或一百). 因為有別於一些不需要負責任, “可治百病”, 或“藥到病除”的仙方, 現實生活裏是沒有絕對的. 藥物, 不管是多麼便宜, 或多麼貴, 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有效. 以此類推, 做後續治療並不能治好所有的人, 只能治好一部份的人罷了. 由於病人甲的復發率較低, 醫生往往只提供抗荷爾蒙類的治療, 而不建議注射化療. 病人乙呢, 因為復發風險高, 所以醫生建議注射化療. 可是許多人忽略的是, 病人乙雖然注射了化療, 可是由於腫瘤本來就較危險, 所以到了最後還是有六成的復發率, 而病人甲的復發率卻始終是少過一成. 所以,是誰較有可能復發呢? 當然是病人乙! 可是對於一些不知內情的旁觀者來說, 卻以為病人乙是”因為”打了化療而復發.
假如我們用以上的科學方法來驗證, 就可以自行推斷坊間許多所謂”良方”是否會有效, 或者有甚麼樣的根據. 舉個例子, 我們不會因為計程車司機說, “XX股票快漲了, 趕快買”, 而趕緊去買 XX 股票一樣 (也許真的有人會這麼做?) 您得先查查這個公司的聲譽, 它的財物報告, 未來的投資與賺錢的前景等, 才決定是否要把辛苦賺來的錢投進去.
選擇乳癌的輔助治療也是一樣, 曾經有數萬個好心的乳癌病人, 供獻了她們寶貴的身體, 精力與時間 (現在還有許多這樣無私的人, 我們向她們致最大的敬意), 參與研究, 只是為了證明, 也為了讓我們知道: ”療方甲”比”療方乙”強. 那我們在繼承了這許多寶貴的智慧遺產之後, 若選擇對它不屑一顧, 而寧可採用某計程車司機或路人甲的片面之詞, 不是很可惜嗎? 是誰的配方比較可能達到效果呢? 誰的療效比較能夠被複製 (duplicable results) 呢?
舉個例子, 路人甲的配方:“天天吃一粒箭豬的胃糞石, 可以治癌”, 研究的數據是零, 翻書和到網上查尋相關資料, 也找不到任何實際的研究, 是典型的”道聽途說”. 可是病人聽了之後就跑來請教醫生, “吃箭豬的胃糞石, 可不可以?” 那誰能解答? 除了一些信口開河, 或者道聽途說的人, 可以”很肯定”的點點頭 (或搖搖頭) 之外, 任何用邏輯來思考的人, 都只能說, “這個我們不知道” (也沒有人真的知道 - 在不知道的時候說不知道, 才是智者的做法)
選擇癌症切除後的後續治療, 就如在做生活中任何決定一樣, 要使用科學與邏輯的思考, 而不要慌慌張張的急症亂求醫, 才能不受閒言閒語的左右, 打破無謂的迷思, 做出正確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